活动目标:
1.认识铃鼓,了解使用不同的演奏方式可以得到不同的节奏和音色。
2.根据故事《大狼喝粥》的情节变化,探索铃鼓演奏的不同方式。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只铃鼓(最好是小号铃鼓)。
2.将座位排成一个圆圈。
3.幼儿用书:《大狼喝粥》(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幼儿观察《大狼喝粥》的投影图
1.教师:这是谁?它在干什么?
幼儿观察投影图,知道大狼在喝粥。
2.教师引导幼儿猜想大狼是如何喝粥的。
教师:大狼是怎么喝粥的呢?是快快地喝还是慢慢地喝?是一小勺一小勺地喝还是大口大口地喝?反馈幼儿的发言,并引导幼儿用音乐和手部动作来表现。
二、幼儿欣赏教师讲述《大狼喝粥》的故事
1.教师讲述《大狼喝粥》的故事,引起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2.教师:大狼在姥姥家是怎样喝粥的呢?(哗啦啦)大狼在自己家是怎样喝粥的呢?。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舀一勺,咂三下)大狼在幼儿园里是怎样喝粥的呢?(舀一勺,喝一口)
3.教师再次讲述故事,幼儿模仿教师做大狼三次喝粥的不同动作。
三、教师出示铃鼓,与幼儿讨论如何用铃鼓表现大狼三次不同方式的喝粥。
1.教师:这是什么?今天我们就用铃鼓做大狼喝粥的碗。
2.教师:大狼快快地喝粥,怎样让铃鼓发出"哗啦啦"的声音呢?
幼儿讲述一种方式,教师就带领幼儿一起空手练习这种动作。
3.教师:大狼舀一勺,咂三下,怎样用铃鼓发出这种声音呢?
幼儿讲述几种方式后,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并带领幼儿集体空手练习。
4.教师:大狼舀一勺,喝一口。可以怎样让铃鼓发出这种声音呢?
教师引导幼儿迁移"舀一勺,咂三下"的演奏方式并加以改编。
四、教师边讲故事,边示范演奏铃鼓。
五、幼儿学习用铃鼓表现三种不同的喝粥方式。
教师带领幼儿用铃鼓逐一练习三种不同的演奏方式。
六、幼儿和教师一起用乐器--铃鼓讲述大狼喝粥的故事。
教师在演奏前提出要求:不演奏时,每个人的铃鼓都不能发出声音。在演奏过程中,教师注意用眼神和动作提示幼儿遵守这一规则。
活动延伸:
可以将铃鼓放在区角里,并提供录制好的《大狼喝粥》故事磁带,满足幼儿听录音演奏铃鼓或自己跟着录音边说边演奏的需要。
教学材料:
故事大 狼 喝 粥大狼最喜欢喝甜粥啦!
大狼在姥姥家喝甜粥,甜粥太好喝啦!大狼啊呜啊呜快快地喝,太烫太烫啦!大狼伤心地大哭起来。(大哭声)大狼在自己家喝甜粥,甜粥太烫啦!大狼舀一勺咂三下,妈妈说大狼你吃得太慢了!大狼委屈地小声哭起来。(小声哭)大狼在幼儿园喝甜粥,老师说:轻轻舀上面一勺,轻轻吹,慢慢喝一口,啊,真甜呀!大狼照着老师的话试了试,又试了试……啊,真的很甜很好吃!嘻嘻!嘻嘻!大狼开心地笑起来。
活动反思: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标是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鼓励幼儿进行艺术表现。《大狼喝粥》是幼儿园打击乐活动又称为打击乐器演奏活动,小班幼儿对声音比较好奇,喜欢自己敲敲打打,所以本次活动符合幼儿行为的发展特点,能够使幼儿体验并追求打击乐器演奏过程中不断保持和变化的乐趣,同时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协调合作的乐趣。
一、情景导引直观形象
生活是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来源,而感受幼儿生活趣味就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小班幼儿都喜欢小动物,“大狼”幼儿比较熟悉,此次活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大狼喝粥”的故事来引出幼儿难懂的节奏类型,用端碗喝粥:一口一口慢慢喝等动作直观形象帮助幼儿理解三种节奏。而这一环节吃饭是幼儿已有经验、拍准四分音符、十六分音符是幼儿的基本能力、对敲敲打打感兴趣和喜欢有声音的物体是小班学习特点,围绕这几方面来实现目标的,由此孩子们喜欢并理解,积极和老师一起喝着甜粥,幼儿学的很像,自然渗透着节奏类型,所以在活动开始部分就可以看出幼儿的兴趣与探究欲望。接着采用图谱的形式帮助幼儿来整理巩固不同的节奏,大部分幼儿能够边看图谱边做端碗喝粥的动作,这也为下一环节的顺利进行起到良好的铺垫。
二.多种感官自由表现
行动是幼儿的重要学习方式,简言之“做中学”。幼儿行动在一定程度上都受思维的引导,现有的行动总是在拓展、深化幼儿原有的经验,只有幼儿不断运用原有经验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为了让幼儿再接再励,让喝粥的节奏随着鼓点使幼儿全身动起来:点点头(一口一口慢慢喝);拍拍腿(尝一口,1、2、停);蹲下并逐渐起来双手举高(啊呜啊呜全喝光);踏踏脚(一口一口慢慢喝);扭扭屁股(尝一口,1、2、停);甩甩胳膊(啊呜啊呜全喝光)等多种感官让幼儿创造性地去表现去理解,确定身体的部位和动作来喝粥,幼儿在玩中学的会很开心很放松,同时思维得到训练和发展。从课堂效果来看,幼儿非常愿意用身体的部位来表现喝粥的方法,本环节幼儿在基本掌握喝粥的节奏后,还可以让幼儿自己来想象、尝试、表现。
三.铃鼓表演 尽情释放
小铃鼓的出现把整个活动推上了高潮,看每个幼儿手拿铃鼓时的好奇和想要探索的神情,我就明白他们喜欢这个朋友。于是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多观察、握握手、贴贴脸的方式来和小铃鼓打招呼,效果确实很好。然后根据幼儿对三种节奏型的已有经验,音乐与铃鼓相结合完全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随着音乐中“停”的歌词,幼儿手中的小铃鼓立刻很安静不发出一点声音,这个时候我看到有的幼儿在老师的提示下还摆出了可爱的造型,没想到幼儿的想象力这么丰富,看来同伴间的表演与创作能够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在后续的学习中,更深入地渗透正确敲铃鼓的方式---掌根的部位,加上动作的美感,更有助于幼儿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结束部分抱抱铃鼓的画面幼儿很投入、很感人,送铃鼓回家让幼儿依依不舍,情感培养和常规的培养自然渗透、润物无声。
在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反思与提炼,结合幼儿学习特点,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快乐中发展,做一个爱孩子、孩子爱的好老师。
微信公众号搜索【屈老师教案】关注后领取两千张PPT图片素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