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感知泥土的特性以及含水量与泥土湿度之间的关系。
2.体验自由创造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事先寻找一处安全的、有水源的泥地(最好靠近稻田)。
2.帮助幼儿获得玩沙的经验。
3.易拉罐、玻璃瓶、塑料瓶、小水桶、废报纸等。
4.给幼儿剪好指甲。
活动过程:
一、看泥
1.带领幼儿来到泥地,引导幼儿用脚踩踩,用树枝戳戳泥地,说说自己的感觉。
2.请幼儿分别从各处抓几把干泥土放在废报纸上,看看泥土里藏着些什么(小石子、树叶、草根等),并要求幼儿把它们与泥土分离开来。
3.清除杂质后的泥土看上去怎么样?用手搓捏有什么感觉?
4.请幼儿用石块敲击泥土,看看它们会怎么样。告诉幼儿土壤就是由这些较小的泥土颗粒组成的。
5.引导幼儿通过回忆说说泥与沙的不同。
二、和泥
1.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这些比较干的泥土变湿呢?(加水。)
2.请幼儿用各种办法取水来湿润泥土,感知干泥土与湿泥土的不同以及加水量的多少与泥土湿度之间的关系。
3.鼓励幼儿边和泥,边互相交流和泥感受,如:泥土太湿,就会因太软而不易成形;泥土太干,就会因太硬而不易揉捏
4.引导幼儿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干泥变湿,湿泥变干?
5.帮助幼儿和出软硬适度、有一定弹性的泥团。
三、玩泥
1.与幼儿一起自由玩泥巴,鼓励他们边玩,边自由交流,引导他们互相学习。
2.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玩泥方法,以拓展其他幼儿的思路。
①将泥搓成圆球放在地上滚动,使其粘上树叶、小石子等,形成一个“超级球”。
②用树枝把若干个泥球串在一起做成“羊肉串”、“豆腐干串”等,做“烧烤店”的游戏。
③将泥直接糊到玻璃瓶或塑料瓶外面,做成质朴的“泥瓶子”,并在瓶外用树枝刻画或用树叶粘成自己喜欢的图案。
④将泥土做成大饼,并用树枝在上面刻印图案,或将树叶撕碎撒在上面当作葱花、芝麻等。
⑤捏可爱的泥娃娃,并借助树枝、石子等装饰细节部分。
3.鼓励幼儿自由走动,互相观摩学习。
4.带领幼儿一起做“响炮”。
①大家玩得这么高兴,我们一起用泥来做个“响炮”吧!
②教师示范“响炮”的做法:将一团拳头大小的泥搓圆,用拇指在泥团中间挖个坑,然后用拇指转动泥团,用食指配合使其外部成碗状,最后,把“碗”底捏薄,使其薄于其他部位。
③教师示范“放炮”:先托起“响炮”,然后使劲将它倒扣在地上(最好在石板上)。在空气的推动下,“炮”会破裂发出响声。
④请幼儿学着制作,享受自由游戏的快乐,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屈,老师.教案,网出,处!教师同时在旁用泥做一个“大碗”以备后用。
四、用泥做“小湖”
1.教师在刚才做的“大碗”里倒入水,启发幼儿看看这个“大碗”像什么。(池塘、小湖、游泳池等。)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这个“大碗”是否渗水,说说为什么。
3.请幼儿设想:如果这个“大碗”放在野外,会有什么结果?(如雨水一淋会酥,太阳一晒会裂,风儿一吹会干等。)
4.请幼儿在“小湖”中放入树叶当小船、小鱼等,与幼儿约定第二天再来看结果。
5.启发幼儿把玩泥场地收拾干净,以免污染环境。临走请每个幼儿带一件得意之作回园,并启发幼儿用塑料袋装些肥沃的泥土回园养花。
活动延伸:
1.请幼儿将自己的作品晾干后着色,体验制作的乐趣。
2.如有可能,带领幼儿到附近的砖瓦厂或陶瓷厂观看工人制砖、制陶。
活动反思: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所说: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使孩子更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做一个生活的热爱者。作为幼儿教师的我更应该注重激励、呼唤、鼓舞幼儿去动手、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
微信公众号搜索【屈老师教案】关注后领取两千张PPT图片素材库。